
无论国内国外,布林肯访华都是热门话题。与此同时,中方派代表团出访德法,热度则要低许多。不过,若从实际意义上讲,后者远大于前者。
据环球网报道,被“晾”了3个多月的布林肯,总算在本月18日开启了他的中国之行。中方接待规格恰到好处,并未给予过高“热情”。原因在于,布林肯访华虽有利于推进中美高层交流,但对于解决实质性问题意义不大,美国的反应验证了这点。
美国务院总结了布林肯与秦刚18日的会谈,称双方在恢复高层沟通、可合作领域和共同关心话题上取得了进展。紧跟着,美国务院话锋一转,还是没离开“挑战”二字。不难看出,布林肯此行或许会带来一些转变,却无法改变美国对华竞争本质。中方重心,应更多放在其他方面,比如中欧关系。
事实上,中方早就做了“两手准备”,布林肯专机落到北京当天,中方代表团便抵达了德国。同样是出访他国,中方代表团获得的接待规格远比布林肯高。德方红毯铺地,两侧仪仗队执枪站立迎接,官员一路陪同。体现的不仅是热情,更是对中德关系友好的展望。毕竟,现在德国的状况着实不好,对华政策也出现了偏差。
长期以来,德国垄断着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名头,并借此成为欧盟“领头羊”。故而,即便受到美国有意无意的压制,凭借强大经济实力,德国在欧洲一时间风头无两。只是,德国虽强,终究无法摆脱地区和国际局势的急剧变化。
地区地区局势上,俄乌冲突发生,德国被所谓的西方价值观和利益裹挟,花重金援助乌克兰的同时,切断了廉价的俄罗斯能源进口。国际局势上,与华“经济脱钩”经过美国一顿操作,在欧洲甚嚣尘上,德国也受到影响,针对中国美其名曰玩起了“去风险”。由此,德国对内承受着高通胀、低消费,对外面临出口下滑,双重夹击下经济罕见下滑。
去年第四季度,德国GDP环比下降0.5个百分点,本以为是暂时性技术调整,不会影响整体发展态势。结果到了今年第一季度,德国未能扭转乾坤,GDP环比增速持续下降。要知道,GDP增速连续两个季度下滑,往往意味着陷入经济衰退。饶是家底丰厚的德国也坐不住了,忙着摆脱困境。
德国的路有两条,对内缓解通胀、提振国内消费,对外扩大出口。第一条德国掌握主导权,比较好操作,关键是第二个,比如怎样才能增加对华出口。
其实,正常情况下扩大对华出口不难,问题在于,当前德国对中方态度不太友好。在其近日出台的国家安全战略里,有这样一段描述,“中方违背我们的价值观和利益,企图重塑现有国际秩序,以及借助经济影响力实现政治目的”。显然,德国政府对华政策,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合作,而是增加了更多的竞争和对抗色彩。这对于中德关系发展,尤其是双方经济合作十分不利,所以德方才热情邀请中方参加中德第七轮政府磋商。
当然,对中方而言,派代表团前往德国也有自身考量,即通过中德第七轮政府磋商,化解中德分歧,进而推动中德、中欧关系发展。德国确实存在对华强硬声音,有的甚至主张仿效美国与华“经济脱钩”。不过,这些只是少数,德国主流声音,仍然是与华务实合作。因此,相较于美国,与更加务实的德国加深往来,更能产生破局效果。
当然,目光不能全放在德国身上,毕竟朔尔茨政府受执政党内部对华强硬派和美国影响颇深,难以全身心放在与中方拉近关系上。考虑到这点,中方代表团行程安排还包括访问法国,期间将出席马克龙精心筹备的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。该峰会聚焦于为更多国家,在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、扶贫等可持续发展上提供资金,是马克龙政府国际多边主义的具体体现,与中方对国际格局的看法不谋而合。总之,比起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美国,跟德法打交道更能结出实实在在的“果实”